一百六十一章:备战-《我比崇祯大一岁》


    第(2/3)页

    有了这堵单墙围绕,有黄毅率领几百弓箭手、几百火枪手驻守,没有携带大炮的鞑子、建奴来几千人也打不下来。

    此时根本不考虑污染问题,除了水泥窑、石灰窑、砖瓦窑在城郊五里内。

    钢铁厂、被服厂、鞋厂、器械作坊等等,反正所有的作坊、土法工厂都在城内。

    城内还会在秋收前修建完成几个能够储存五千石粮食的混凝土结构筒仓。

    筒仓的图纸黄毅就能画。

    根据地的筒仓不是后世那种动辄万吨的,仅仅是能存粮三四百吨。

    这种筒仓在后世不值一提,但在此时绝对是傲人的标志性建筑。

    有混凝土,有竹筋代替钢筋。

    黄毅设计的这种周长十五步,高度四丈的筒仓,使用寿命不可能低于七十年。

    有了防蛀防霉的筒仓,在气候干燥且寒冷的北方,存粮的损耗肯定能够接近甚至于超越后世粮库的检验标准。

    粮食是可以救命的,何其重要。

    所以不仅仅要抓收成保证颗粒归仓,还要杜绝一切不必要的损耗。

    书友们千万不要认为根据地将要修筑的这座城池很大,其实古代的城池都不大,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就算大城了。

    明朝的一里不止五百米,一座周长八里的城池占地面积也仅仅是一平方公里超出一些而已,跟后世的一个大点儿的小区差不离。

    其实集中全部人力修建城池,完全有能力在秋后完成。

    但是用不着如此,因为已知后金军这一两年内根本顾不上虎墩兔这一边。

    根据地的城池有了四米高的墙体,足以防御骑兵突袭。

    当务之急是解决衣食住行改善所以群众的生活质量。

    由于大量采购棉花、棉布,又由于大草原上不缺羊毛、羊皮、牛皮,所以根据地再也没有谁衣不遮体。

    人人都至少有一身棉衣,一床棉被,绝大多数青壮年还有了一套白色的毛线衣、裤,有不止一双羊皮马靴或者牛皮棉鞋。

    衣食住行,衣服问题基本解决,吃饭问题做到了不低于八成饱,隔三差五有点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