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武松-《乾坤说书人》


    第(3/3)页

    这话听得酒家甚是恼怒,因此也回声讥讽武松,说他看过榜文之后,必定不敢过岗,到时候还要回来投住酒店。

    如果只是这样好心当做驴肝肺也就算了,偏偏武松去到景阳冈前,见那官府张贴的榜文,知道景阳冈上真的有虎之后,他……怕了!

    没错,武松怕了,还准备转头回去住店,但又想到店家之前的话,认为自己这样回去很没有面子,定然会被那店家耻笑,所以才把心一横,上了那景阳冈。

    前勇后怯,这哪儿是什么英雄豪杰啊?

    所以,景阳冈打虎之前的武松,只能算是混混一类的角色,甚至在打虎过程中表现得也不算好,打虎的时候心惊胆怯,手忙脚乱,打完之后心有余悸,手疏脚软,两个身穿虎皮的猎户赶过来的时候,还把他吓了一跳,惊叫我今番死也。

    说实话,这是很真实的反应,很真实的描写,武松的出身环境,有这样的性格脾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遇见猛虎,心中恐惧,这样的反应也合乎情理。

    但有的时候合理并不一定合适。

    网络小说界有一句行话,叫做:“贵在真实也跪在真实!”

    没错,小说需要真实性,合理性,真实合理的剧情能让一本小说更加优秀。

    但这并不是小说的根本,小说的根本是艺术创作,趣味阅读,而不是记录现实,就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小说,也要加入一定程度的艺术创作,这样小说才有趣味性,阅读性。

    追求绝对的真实,那还看什么小说,看看自己的生活不好吗,不比什么小说都真实?

    真实,并不是读者的核心追求!

    一些作者却不明白这一点,一味的追求真实,最后也跪在真实。

    读者看小说追求的是什么?

    是趣味!

    不管这个趣味是什么,你都要让读者有阅读的趣味收获。

    喜剧的喜,悲剧的悲,这些都是阅读的趣味,也是小说的核心,真实性合理性只是边角,从来只有凸显核心,牺牲边角,哪有凸显边角,掩盖核心的道理?

    既然如此,水浒原文为什么还要这样描写武松的,是施耐庵不知道怎么写小说吗?

    当然不是。

    施耐庵这样描写前期的武松,是想要为武松塑造一个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为梁山好汉与武松的结局埋下伏笔,这同样有相当的艺术性与趣味性,并不完全是跪在真实,文青病发。

    但施耐庵是施耐庵,苏问是苏问。

    他不需要一个从小混混逐步成长,先为英雄豪杰,后又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武松。

    他需要的是一个猛男,一个豪情万千,胆大心细,临危不乱,勇猛无敌的超级猛男。

    如果说施耐庵的武松,其核心是悲,那苏问的武松,其核心就是爽,要多勇有多勇,要多强有多强,怎么爽快怎么来,怎么舒服怎么写。

    前者寓意深远,后者……让人很爽?

    没错,就是让人很爽!

    观众不爽,苏问的灵韵哪来?

    这样的修改,既能强化武松,又能取悦观众,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艺术性……有这样的外挂在手,苏问要是还在意什么艺术性,那只能说明他的脑子被驴踢了。

    苏问的脑子显然没有和驴蹄子做过这样的亲密接触,所以对武松的性格他做了一点修改,让这位武家二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英雄,大豪杰。

    心性的改变对一个人的影响不用多说,苏问做的这点删改,可以说从根本上强化了武松。

    如此,灵韵的消耗可想而知,刚刚三碗不过岗的收获转眼就搭进去了大半。

    但苏问并不后悔,因为多年的扑街经历教会了他一个道理——身为作者如果你给观众喂x,那就别怪观众对你这个作者动刀!

    武松的英雄形象绝对不能崩塌,否则,台下的观众绝对会用现实教他做人。


    第(3/3)页